集合和增长黑客
文章目录
集合与增长黑客
Setup direction with goals, make progress with systems.
看完了肖恩的《增长黑客》,竟也能想到目标与系统的,只不过这本书是围绕增长这个核心主题罢了。北极星指标对应目标,就是增长的方向;流程和实验则对应系统,分析问题,提出假设,设计实验,验证假设,选择更好的方案。增长实战就是通过量化的指标看见增长,比如注册率,激活率,留存率等量化数据。
增长的过程有点像《精益创业》提到的“开发-测量-认知”的反馈循环,分析阻碍增长的因素,提出假设,然后设计方案对方案进行实验,再通过实验数据来证实假设,用量化指标来确定效果如何,通过不断的实验做到增长。正是「没有量化便无法优化」的准确描述。
《增长黑客》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增长实战,分别从获客、激活、留存、变现四个流程介绍了如何做增长。获客就是要找到成本收益率最高的获客渠道;激活则应该尽早让用户体会产品的“啊哈时刻”,感受产品的核心价值;留存则是让用户形成使用产品的习惯,成为长期用户。
做增长前首先要确认产品的不可或缺性,因为好产品是增长的根本。对于集合,在我看来并非不可或缺,现在更多是信息数据统计。集合的出发点最早也是为了满足 All in One 的想法,把自己想要整理和收集的内容整合到这一个应用里,所以就有了数据模块。统计模块则对应量化数据,可以看到统计和趋势,也能看见目标进度。但这两个模块并非需要天天来看,自然也就没法形成习惯。一直想到做集合模块,就是为了记录,这样就可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滴,也可以记录达成目标的过程,这样也能养成每天使用的习惯。
读书的同时,也在不断的思考集合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集合的“啊哈时刻”在哪里?发现之前做集合,更多还是程序员思维,想的是如何加功能,想的是通过社区发帖获客,却没想过激活、留存流程如何增长。一直想围绕个人做记录和量化的应用,不做社交,没有电商,却没考虑过没有社交没有分享应该如何做增长?现在的线上版本,并没有刻意做激活和留存,只能算是完成了第一版的完整流程,所以感觉增长可以做的其实很多。
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,没有量化便无法优化,正是集合的定位。集合最早应该是想做 Gyroscope 这样的应用,汇总自己的训练数据,去过的地方,看过的图书,跑过的路线等信息。现在则慢慢有了 Day One 的影子,记录生活的瞬间和思考,看到生活的轨迹和起伏。记录能更好的沉淀自己,反思总结,通过统计的量化数据,看到不断进步的自己。
跑步的反馈循环
这两周重读了《精益创业》和《增长黑客》,这两本书真的就像是姊妹书,它们两者都在强调反馈循环,通过缩小反馈循环,重复反馈循环来达成目标。
精益创业是围绕愿景,打造一系列产品和服务,最终找到一项可持续的业务。通过“开发-测量-认知”的反馈循环,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产品的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。通过不断的反馈循环,找到经顾客证实的可持续业务。
增长黑客则是在确认产品的不可或缺性之后,确认增长的北极星指标,然后围绕获客、激活、留存和变现4个流程,不断试验找到提高北极星指标的方法。也是通过不断的反馈循环,找到提高产品增长的渠道和方法。
精益创业更强调避免浪费,找到可持续的业务;增长黑客则是假设有了好产品,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,留下更多的用户成为长期用户。两者都是在反馈循环的过程中,不断反思、总结得以进步,达到《原则》中提到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果。
结合我的跑步经历,开始跑步后才知道很多城市马拉松不是想跑就能跑的,大部分都要靠抽签。于是,为了提高参赛率,给自己定的长期目标就是可以靠成绩直通大部分城市马拉松赛事,这个目标对应半马成绩130左右。这个长期目标就有点像是增长黑客中的北极星指标,平时的训练和比赛都是为了离这个成绩更近一步。
有了目标,就要想通过何种方式来达到目标。跑步相对简单,一方面要在比赛中跑出好成绩,有记录可以查到;另一方面就是平时的训练,而训练又可以通过跑量来衡量,我平时的安排主要是有氧慢跑穿插一点间歇跑变速跑,平时短距离有氧周末一次长距离。比赛则是上半年跑1-2次半马,下半年2-3次半马再加1次全马,全年差不多就是3-4个半马和1个全马。
跑步的过程也有点类似前面提的反馈循环,不断感受跑步的变化,注意跑步的姿势,有意识提高心肺能力,不断的刺激和恢复,训练和比赛往复,从而不断向上提高自己的跑步水平。
黄山归来不看岳
这周去黄山是我第三次去黄山。第一天登山路上什么也看不到,能看到的就是路上的景点指示牌,告诉你那个地方有个风景可以看。结果当天晚上迎来漫天星空,早上看到了日出,云海,从莲花峰望向光明顶,看到如此壮阔的云海,感觉看到这些景色就已经值了。
看黄山,最适合的是早上,大概从日出到云海的时间,也就是早上4点到9点。现在也越来越喜欢看一个地方的早晨,就像在五一之前去南京,早晨看到的南京城和白天的南京城感觉上很不一样。早晨没有白天的熙熙攘攘,还能享受人少带来的安静。
之前来黄山,印象里最深的就是轿夫,还有挑扁担的劳力。这次也不例外,遇到了挑床单被罩的,挑垃圾下山的,抬轿子的,还有抬大门的,甚是辛苦。感叹这样的体力劳动实在是太过辛苦,不知道再过几十年,是否依然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体力活?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太好了。
山顶垃圾,或许不带自热饭这种产生太多垃圾的食物,所有人都能收集和带回自己制造的垃圾,还能带走一些山上其它的垃圾,也是一种办法。
文章作者 Hager Hu
上次更新 2023-05-30